• 账号设置
    • 入学申请
    • 应聘申请
    • 退出
专访云谷高中校长王成毅|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国际化教育?
  • 账号设置
  • 入学申请
  • 应聘申请
  • 退出

专访云谷高中校长王成毅|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国际化教育?

王成毅校长是一名从一线课堂走出来的学术型校长:伦敦大学教育系硕士毕业后,最初在清华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数学和经济数学老师,此后在北京四中国际部度过约十年时光。


在四中国际校区,他“几乎做过所有岗位工作”:筹建数学组、科学组,负责课程构建、教师管理、学校运营,从班主任、年级组长、学生会导师,到2017年开始担任学术校长。埋头深耕教学一线让他成为了“懂学生的好老师、懂老师的好校长”。


王成毅校长带过六届约500名毕业生,每年有超过95%的学生被US News排名前50的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录取,80%被排名前30的学校录取,20%以上的同学进入排名前10和常春藤顶级学府。


而今,他怀着“从四中毕业了,可以把积累的经验带给更多孩子、惠及更多孩子”的心愿离开北京,扎根云谷,开启了教育生涯的全新旅程。


(以下为王成毅校长访谈实录)



1. 从北京四中到杭州云谷


来到云谷高中之前,我在北京四中工作了十年。来云谷后,我发现四中在某些层面上跟云谷其实是蛮相似的。四中也是有着特别自由的氛围,不提倡补课,课堂氛围非常轻松,还有非常丰富的学生社团。在中国教育体制内,这些年北京四中一直发挥引领和榜样的作用。


这十年的工作经历给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让我受益匪浅。我希望把这些带到云谷,和云谷一起形成自己的传统和底蕴。这不是能立竿见影的事儿,但我们正在让她越变越好。


离开已经工作生活了16年的北京、离开已经非常熟悉的四中,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之所以来,也是因为云谷的魅力。


云谷是个新学校、创新型的学校,有自己的信仰,有新的教学理念,有非常优质的教师团队,这给了我更好的土壤,去发展我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所以相较于留在北京,来云谷对我的吸引更大。


1695137642820344538.jpg



2. 打造适合中国孩子的国际化教育


可能很多人对云谷都有一个误解,说我们是一所国际学校,我觉得更准确来说,云谷是一所国际化学校,是非常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学校。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教学大纲计划,都植根于中国的新课标,同时融入了国际通用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式学习等,并且在评价机制上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创造出一套最适合中国学生的课程体系,给他们打下对未来学习生活都能够胜任的坚实基础。


我们一直觉得,中国孩子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过硬的基础。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搞简单的“拿来主义”,从其他国家借用他们的课程体系,既可能造成水土不服,也可能反而令孩子丢掉了自己的比较优势。


因此,我想在这里跟大家重申一下,我们不是做国际课程的本土化,而是做中国课程的国际化。



3. 国际化教育不是单程票,而是提供往返能力


国际化教育的终点是什么?我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出去读了几年书,就和中国完全脱节,变成了一个所谓的“外国人”。这绝对不是我们做国际化教育的初心!


我一直希望我们的孩子,一个从中国走出去的留学生,能够真正代表中国,能够去向世界展现我们中国优秀学生的基本素质。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塑造一个好的留学生群像,让大家对留学生这个群体有一个更全面、更积极的认知。


国际化教育的初心,是要让我们的同学成为一个世界的学习者,然后再以各种方式回馈祖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令人尊敬、值得骄傲。


所以我们强调,云谷不是国际学校,不是提供送你出国的单程票服务;云谷的国际化教育,是给学生们提供全球化时代的往返能力,出得去也回得来。


我个人的经历也可以佐证这一点,中国扎实的基础教育在我留学时是优势而非劣势;而海外跨文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更让我对国际化教育究竟要什么有了切身体悟。



4. 每个云谷教师都是「大写的T 」


云谷的老师都不简单。其实我以前既教过数学,也教过物理化学,还教过电影赏析课;而云谷所有的老师其实都不是只教一门课的“名师”,每个人可能会教两门甚至三门课。


每一个云谷Teacher都必须是一个大写的T:既有一竖的专精,也有跨学科的横向素养。认识世界,从来不会从单一学科去认识,而是必须运用你的整体知识结构。如果教师单一聚焦于一科,就不会有整体知识结构,所以我们需要老师接触更多元的知识体系。


此外,我会强调的一点是,云谷的老师更是一群有趣的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一定要有亲密无间的交流,我们不只是传道授业的老师,也是人生路上的导师,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朋友。


所谓良师益友,良师是在学校的三年,益友可能陪伴他们未来生活的几十年。亦师亦友,我们希望用教师们的亲身经验,去引导孩子们在高中这个阶段去认识世界、去发现自我。



5. 创始届“福利”超低师生比:给每个学生最多关怀


云谷高中部教学团队现在一共有40位教师,创始两届学生80人,师生比达到了1:2,这可能是全国最高的师生比了,这意味着每一个孩子能够获得更多老师的关心和指导。


当下,云谷高中部有着最亲密的师生关系,因为越是早期加入的学生,越是有更多机会和老师们一起定义和搭建课程体系。这对老师和学生们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也算是对创校届学生的一种“福利”。


教师团队95%以上的老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80%以上的老师都有海外留学经验,20%的老师是外籍教师。


同时,我们五成教师来自非常有国际化背景的学校,三成来自传统学校,两成是我们自己培养的教师。5-3-2的配比,可以最好服务于我们以中国课程为基础的国际化课程发展体系。


这就是多元化的力量,大家有着不同背景,为共同目标互补互助互利,秉承“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孩子”的愿景,共建一个和谐教学生态。



6. 花开有期:不能只在6月做赏花大赛


分数论是最简单的考核标准,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问:如何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特性各异的孩子?就像我以前老说的,花开有期,每一个孩子都像一种不同的花朵,不同种类的花朵,开花的日期和结果的日期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用一场考试、一纸分数作为一个评定标准的话,那就好比我们只在6月份做赏花大赛,那必然只有花期是6月的花才有可能赢;花期是七八月,一二月的花就一定没有机会。


所以,教育创新就是要给每一个孩子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以及适合个体的评价标准,而不是一纸分数去给孩子的未来发展盖棺定论。



7. 素养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


云谷的课程体系叫做Passport,这是我们独立研发的一套课程体系,一方面延续和发扬中国教育的优势,另一方面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形成适合中国孩子特质的课程体系。


我们希望,评估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冰冷的分数成绩单,而是一个全面的素养性评价,能以实在的学习证据体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不止包含成绩,还包含学生在整个学校学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我们一共有七个核心素养指标:自主性与目标感、沟通力、全球胜任力、思辨力、创造力、企业家精神。我们通过这七个方面,去帮助孩子看到他什么地方有潜能,什么地方有不足。


经过这一套评价体系,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拿到一份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成绩单。我们会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与众不同,这也契合我们云谷的教育理念。


并且,这份成绩单是和国际顶级大学的录取直接挂钩的。云谷已加入全球素养成绩单联盟(MTC),云谷也是在中国做得最扎实的MTC成员学校之一。目前,接受素养成绩单的全球高校已快速增加至300所,包括很多中国家长熟知的顶级名校和文理学院。



8. 不能让offer成为人生最大里程碑


只要老师、学校和同学把各自本分做好,升学率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儿。升学率是我们做事的结果,而不是目的,过分强调这些东西只能是制造焦虑。


我经常告诫学生,去到常春藤大学,并不代表你人生辉煌的开始,而是你人生另一个艰苦历程的起步。所以,常青藤offer是否就是衡量学生未来成功与否的标准?我觉得还为时尚早。


我自己也见过好多例子,一些人去到了常春藤,甚至拿到了哈佛、耶鲁的offer,但这成了这个人最值得标榜的人生里程碑,这就可悲了。高中生活只有三年,升到大学拿到offer的快乐只有那么一瞬。这种短暂的成功,放到人生漫长的历程中其实是微不足道的。


教育是为了持续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一步一步坚实地走下去,直到找到他们自己最好的方向和最好的发展。在生活中能够抗压,能够有爱,我想这才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


所以,我的教育观或者我的教育价值观是:学习是一种习惯,我们要培养孩子在这三年当中知道如何学习,养成学习的习惯,并且让他有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