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账号设置
    • 入学申请
    • 应聘申请
    • 退出
云谷高中首届毕业生大学申请结果汇总:申请季,我们做“对”了什么?
  • 账号设置
  • 入学申请
  • 应聘申请
  • 退出

云谷高中首届毕业生大学申请结果汇总:申请季,我们做“对”了什么?


2023年云谷高中迎来了首届毕业生。这是极具挑战和惊喜的第一届:云谷高中成为了中国首所基于国家课程、践行素养教育并最终用MTC成绩单完成全球大学申请的高中,四十多位毕业生共收获196份录取,144.2万美金奖学金,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这份成绩究竟如何得来?在整个申请季乃至高中三年之旅,素养是怎样融于日常之中的?


云谷未来规划团队将一份优秀的大学申请材料称为令读者“怦然心动的申请”,而生成这样一份申请材料的过程也是一段怦然心动的旅程。


这源自团队负责人Susan老师的一个比喻:申请大学中有很human(感性)的一面,很像谈恋爱:有时遇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对象,但就是没有心动的感觉,让你无法给出“offer”;而遇到让自己心动的对象时,那种怦然心动会让你对一些硬性条件也就没那么执着。所以,未来规划老师们常挂在嘴边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心动?


从心动到行动,回顾这段怦然心动的旅程,一起来看申请季云谷做“对”了什么?


IMG_1586.JPG

以下内容来自云谷x外滩教育联合直播,受访人为Susan Sun,云谷高中学生未来发展中心负责人



01  海外大学申请更“卷”了吗?


Q1: 在您眼中,今年海外大学申请的大环境是什么样的?是寒冬,还是回暖?


Susan: 说起寒冬,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2020年的申请季。那是全球疫情的第一年,当时大家频繁提到,这是大学申请的一个「寒冬」。


起初,大家都以为海外大学申请的人数一定会下降,因为外部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但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申请量飙升,以及随之而来的极低录取率。从那一年开始,过往三年间,我们应该都能感到整个申请录取率实际是在持续下降的。


就最难录取的藤校、美国Top 10大学而言,今年中国大陆的录取人数比往年有所上升。但细看录取情况,我们会发现数据呈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头部聚集效应”——大量学生集中申请头部大学,名校录取集中在部分地区的部分高中;即使整体的录取率有所上浮,可大家的体感依然还是比较寒冷的。


另外,今年申请的学生标化成绩都很高,尽管test optional(选择性考试)还是现在的主流,但我们可以看到被录取的学生,尤其获得了头部录取的孩子基本还是提交了标化的,且标化都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就连传统上比较看重标化成绩的英联邦国家,也在寻找一些标化以外的东西来理解申请者的整体竞争力。这就是我观察到的一些总体趋势。


Q2: 穿越寒冬,您觉得云谷做“对”了什么?


Susan: 基于云谷高中首届毕业生的录取数据,分享一些我们看到的小趋势。我们的样本不算大,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素养成绩单


在过往几年test optional(选择性考试)的大背景下,大学实际上越来越有经验不依赖标化成绩去鉴别出高能力、高潜力的申请者。这对云谷其实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我们提交的是「素养性成绩单」。


素养成绩单,相当于一个学术作品集,它是一个定性的成绩单,提供的是学习证据,而不是量化结果。


今年,我们提交素养性成绩单的首届毕业生收到了包括大藤在内的综合类大学、顶尖文理学院、大型州立大学、理工类学校和艺术类学校等各类学校的录取。通过结果,我们能看到海外大学,尤其是美国大学对这种非传统申请材料的包容度和接纳度还是很高的。


二、其他定性类材料


云谷的孩子都很多才多艺,大多有自己心之所向的爱好、特长。在云谷高中,设计是我们的通识课,我们还有非常棒的设计社团“小龙虾”。很多云谷孩子的设计思维、设计能力都很厉害,即使不是艺术方向申请,一些同学也有自己的作品集,这些材料也给他们加分了。


三、第三方面试


云谷高中约1/3的学生都递交了第三方面试。


总结以上三点,相比单纯的GPA分数、标化成绩,这些定性材料为招生官提供了更多丰富立体的感知申请者的渠道。


Q 3:疫情之后,不少学生采取“广撒网”、多国连申的策略。在这方面,云谷的孩子是如何规划的?


Susan:今年我们云谷学生多国连申的比例是57%。就多国连申这个话题,我自己的倾向是不建议在没有清晰目标的情况下做多国连申,“广撒网”是否等同于更保险,其实是要画一个问号的。


申请实际上是很好的一个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机会。云谷高中的素养图谱中有一项是符合价值观的决定(Value-aligned Decision-making)——做任何一个决定,你要明确自己心中的原则是什么。


为什么要做连申?如果因为某个专业在不同国家的录取机会不一样,为了保有这样的机会去申请,那这是一个有思考的决定。大部分情况下,如果缺乏背后的思考,多国连申其实是有挑战的。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有非常大的差异,要去匹配不同的需求,就要很早开始做准备。


我建议孩子们和家长们可以先去思考「求学目的地」,尽早确定适合自己的选项,能够参加「早申」,在申请过程当中越申越有劲儿,越申状态越好,最后入读比较心仪的专业和大学,这是我眼中成功的申请。选择一个求学目的地其实是选择了一种教育体制,它背后连带着很多考虑。比如,转专业的灵活性,在英国大学和美国大学的差别就很大。


一位我非常欣赏的升学指导前辈曾说过一句对我影响很大的话——如果我们well research and well prepare(充分调研,充分准备),一只手数得过来的大学就够了。



02 借申请之旅,修学生未来规划的能力


Q 1 :  随着申请环境日益激烈,我们的孩子到底应该怎么去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成为大学青睐的候选者呢?


Susan:这个问题我特别有感受,要回答它,我们先要去理解申请的核心和本质,再确定我们的抓手。以美本申请为例,很核心的一个关注点就是申请者与学校特质的匹配度。具体可以拆分成点、线、面、体几个维度:


点:学生学习、智力的潜能。大学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申请者过往的学术表现及可预测的学习潜力是很重要的。考察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学术表现和标化考试。


线:如果说标化考试等成绩是一个“点”。那么,一个学生几年来在某一个学科、某一个学术领域上的纵深发展,它就是一条“线”。


面:除了学术领域,美本还较为看重非学习领域的追求和天赋,这体现在课外活动和成就。


名校都在疯狂寻找的学生,不但是一个点、线、面,Ta还应该是一个“多面体”,能让一个人立体起来的是Ta的个人品质。无论文书、推荐信还是作品集,申请材料当中的点点滴滴都是能透露出一些个人品质的。


此外,大学都希望能找到富有激情的学生,那些在某一个领域废寝忘食,不满足于眼前所学,会找一切机会实现更多投入和成就的人。为什么大学这么青睐有激情的人?无论一个人将来做什么,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挫折面前,什么样的人不容易放弃?那一定是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发自内心激情的人。


如何呈现自己及内心的热爱呢?三年的旅程中,未来规划老师鼓励每一位云谷孩子去关心自己、理解自己、欣赏自己,“投资”自己自然而然就有天赋的地方。


理解自己是不容易的,探索自我如深海潜水,要负重氧气罐,Ta才能潜得更深,所以云谷未来规划中也应用了几种高信效度的测评工具和复盘反思去帮助学生们增长自我知识。


三年下来,同学们最终的素养成绩单里面有一个部分叫做student statement(学生个人陈述),用非常精简的句子提炼出自己的个人特质。


Q2: 不 “广撒网”的申请之路,云谷学生如何择校?


Susan:  在云谷,我们建议学生在高二结束之前,至少要在自己选校名单上列出八所学校,八所我们分成了五个档次:


首先,有大家常见的三档reach、match、safety(冲刺院校、匹配院校、保底院校)。在这之外,我们又增加了两个档次,far reach和nearly safety(或许可冲刺,或许能保底)。


这八所学校我们建议这样分布,far reach一所,reach两所,match三所,后边的nearly safety和safety各一所。有了这样的学校列表之后,学生要去做更深入的调研。同时,给大家推荐一个非常好用的调研工具,common data set。


另一点就是早申,今年87%的云谷学生递交了早申,在12月初已经完成了ED和UC的申请。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云谷学生最后能取得比较好成绩的一个原因——走在前面,充分准备。


Q3: 云谷高中施行素养教育,申请和素养有什么关联吗?


Susan: 在云谷,我们说万物皆可素养。这些素养是将伴随同学们一生的七种大的能力,无论未来去到哪里,这些能力都是他们在学业、事业、生活等任何领域成功的基石。七种大的能力又细分成了27个小的素养点。


在这些素养点之中,我们未来规划团队着重认领了五个与大学申请特别相关的,致力于帮助同学们在申请过程中把这些素养“长”在身上。


►基于研究的论证 查询学校,撰写“why school”等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学生做专业调研,了解大学的申请需求。


►理解自己 整个申请过程,学生们要去梳理自己的申请形象,去展现优势价值观和兴趣,找到自己的学术和职业追求,而这些的基础都是能“理解自己”。


►反思复盘 比如,写文书的时候,需要解析自己的经历,展示成长,讲明白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而不是单纯的罗列。


►项目管理 申请者要有ownership(主人翁精神),学生自己要知道,这是我自己的事儿,我是PM(项目经理)。同时,在过程中,善用工具,与老师、家长及其他人配合好。


►符合价值观的决策 申请之中,有太多需要选择的时刻了。选什么大学、什么专业,拿到offer后,怎么比较,以及最终确定要入读的学校。


为什么申请也要长素养?我一直说,未来规划团队的使命是“借事修人”,借申请这件事,修学生规划未来的能力。


我特别不希望家长和学生们把申请这件事给看小了,看窄了,以致于把一些特别好的,能帮助孩子成长的工作给外包出去了。


这些做事、做选择的能力是会陪伴孩子们去到大学及未来人生的。大学选课,未来选城市、选房子,甚至选伴侣都是用得到的。要在大学申请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成长和成熟,这是我们学校和选择云谷的家长都特别认同的一点。



03申请季,家长能做点什么?


Susan:之前,我们对高中十二年级的学生做了一个小调查——你最希望爸爸妈妈在申请季做的事情是什么?


第一点是共同学习,其实孩子们很希望父母能在申请过程当中跟他们一起学习,毕竟对孩子来说,这是Ta第一次经历申请季;事实上,许多父母也是第一次经历申请季。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学起来,现在学习资源也很多。


第二点是倾听,孩子们肯定希望,共同学习之后,爸爸妈妈不要变成指挥者,而是更耐心的倾听者。当Ta有困惑、有压力的时候,有一双耳朵可以等着Ta。


作为家长,肯定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但实际上,家长们要意识到,申请季里孩子们接触到各种信息的机会是非常多的,他们能获得足量资讯,家长们不必再重复输入信息,反而可以喘一口气给彼此空间,很多时候,来自成人的压力不一定能转化成孩子的动力。在申请期,对家长而言,平常就好。


孩子的未来并不是仅由录取结果定义的。大学四年只是人生的一个中转站,是孩子去往下一站学习、生活前的一个社区,这并不是唯一决定孩子未来的地方。并不是读了Top 30的大学,未来就一定会成功。最重要的还是人的素养,是在申请过程中借事修人,家长要帮助孩子始终保持对更本质事物的关注。


要接受孩子对于独立的需求。高中阶段,孩子已经有很多独立思考的意识了,要让他们开始学会为自己做选择,并让选择与结果形成闭环,让孩子们为自己的选择承受结果。这比具体做什么选择还要重要。


语言的学习只有方向,没有终点。学习语言,不能仅以申请为目标,更要把它当成拓展未来事业、认知,获得丰盛人生的一个帮手,对语言产生亲近感。


而且,我特别想强调就是中文的学习。我自己做盖洛普优势测评教练很多年。我为我们高中所有学生、老师都做过测评。我发现,我们的语文老师们都在“思维”这个维度特别突出,人的语言跟思维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所以,一定要注重对母语的学习。


现在的孩子,无论去往什么求学目的地,心态上都是平视的,也都是希望能最终回国发展的,确保他们能出得去、回得来,还能过得好,就得抓住一些更本质的东西,这些就是我给家长的建议。


IMG_1587.JPG